工业互联网概念由来已久,其中,尤以近年来暗潮涌动,包括德国的工业4.0、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智能制造。辅以物联网这波浪潮,国家也对工业互联网推出了诸多引导性政策,各地方政府也推出了相应补贴政策。在2018年、2019年年初的几轮工业互联网大型推进会议后,千家工业互联网企业浮出水面,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00家,其中不乏中控、徐工、海尔等老牌企业,以及浩如烟海的初创掘金者。
行业环境涌动之下,国内工业互联网目前究竟行至何处?有哪些问题,又有怎样的应用?雷锋网(公众号:雷锋网)特别就国内工业互联网行业现行问题,在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论坛上从学术、政策、产业角度,就网络、平台、落地方案等方面向多方寻求答案。
相对德国的工业4.0,美国的工业互联网,国内提出的是智能制造。
什么是智能制造?
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将其总结为5个字:「人智」变「机智」。即把人的智能以知识的形式提炼出来,再将这些知识嵌入到软件、芯片、设备中,从而赋予机器一定的自主能力。其中,工业互联网被定义为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设施。
与消费互联网是以因特网为主体形成的互联网有所不同,工业互联网以工业以太网为主体,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因特网技术。
1969年PLC出现,PLC被德国定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,随后出现了现场总线(工业数据总线)。机床设备联网与因特网在时间上是并行的,技术上相互借鉴,形成了以TCP/IP协议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。
在当下的「云管端」概念中,「云」指的是基础设施,国内有阿里云、华为云等在做;「管」指的是连接协议,包括工业以太网、消费因特网,主要由电信厂商主导;其中尤以「端」侧差距较大,消费类电子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可以直接申请入网,但是对于制造业中的机床,由于标准不统一,不同设备在开发时需要考虑数据格式,需要考虑不同的总线、协议,因而较为复杂。
工业互联网在实际部署中主要终端设备为各类传感器,包括热敏、光敏、气敏、力敏、磁敏、湿敏、声敏、放敏、色敏、味敏十类传感器,这十类传感器对应的正是人类的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嗅觉、触觉五类感官。
在数控机床中,有诸如支线光栅尺、旋转光栅尺、电阻尺等传感器;在汽车内,有诸如油压传感器、转速传感器、气体浓度传感器等。“车越好,传感器越多,博世为高端汽车设计的一个尾气管上有8个传感器。”
邮箱: allfreedom@allfreedom.cn
地址:welcome欧洲杯官网 地址:香港新界沙田火炭坳背湾街30-32号
华耀工业中心11楼1室
技术支持:新万网络